「吃」這件事,裡面有太多我們所想像不到的事。
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滿多的,作者是一位旅法多年的美食專欄作家,
它是用大法國主義的角度來寫這本書,簡單來說,
作者是用以法國對美食的角度在思考關於「吃」「喝」這件生活大事,
尤其在法國和台灣飲食方面存在有這麼大的差異時,
這中間的差異,就值得我們台灣人好好來研究一番。
看完這本書後,我承認,
台灣在邁向美食王國的路,還很遙遠。
在「慢食」這本書裡,作者在第一章提出幾個大綱
裡面有:
1.花時間吃飯
2.用鼻子吃飯
3.美味的純度
4.關於分食與混食
5.品嚐美食的主觀和偏見
6.吃的文化差異和霸權
而這幾個大綱,我覺得已經是這本書的精華了。
在「花時間吃飯」這部份,
作者提倡慢食運動,所謂「慢食」,並不只是「反速食」,
主張慢食的人認為:慢慢地進食,認認真真、全心全意、
花時間和各種官能感知去慢慢地享受一頓美食,
學習並支持這頓美食背後的努力及傳統。
法國人在用餐前必向同桌人說:bon appetit(祝你胃口大開),
我們中國人都說:請慢用。
仔細想想,「慢用」兩字更有深意,
只有美好的東西才值得我們花時間,慢慢享受。
在「用鼻子吃飯」這部份,
作者討論到所謂的嗅覺污染這方面的問題,
在電影院裡,我們常常被鹹酥雞,爆米花的味道所「吵」
或在坐公車時,被水煎包、便當所「吵」
雖然香味對於食物的味道往往有加分動作,
但在不同的場合裡,香味往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。
如品酒。
這是非常需要聚精會神的去感受酒的香味或味道,
試問,如果旁邊有人身上塗有古龍水或香水,
那這樣還能感受到酒真的香味嗎?
這只是個例子,但是突顯出外國人對於嗅覺上的重視。
在「美味的純度」這部份,
作者討論到台灣許多怪象,
如果汁的純度、味精的濫用、味道的混合等等,
這也是我對於台灣最感冒的地方。
在「關於分食與混食」這部份,
這是關係到文化上的不同,但往往可分為兩個形態,
家庭團圓式的共食和個人主義的獨食。
這兩者各有千秋,但在味道來說,
好像是獨食比較佳。
不僅可以吃出食物的味道,
而且在單道上菜,西式餐飲比較容易考慮到次序上的關連性。
由外國人的角度來看,台灣的料理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矛盾。
我怕在寫下去,說不定我會直接把書拿來照抄,
為了怕違反著作權法,我決定到此停筆。
但,我還是建議你這是本可以去租回來看的書,兩百多頁,一個晚上就看完了,
但裡面帶給你的啟發,不是一個晚上就可以消失的。
最後,我來做個說明。
我個人還是滿喜歡吃台灣小吃的,但近年來,
味精的濫用,則是在台灣小吃上面濛了一層薄薄的灰,
難道在以前,味精還沒發明之前,台灣小吃就不好吃嗎?
我覺得這是關係到人民對於食物的要求。
雖然味精是日本人發明的,但他們很少使用,
拉麵的湯頭,他們還是老老實實在熬,
反觀之台灣,路邊的小吃,喝ㄧ碗四神湯不加味精,
簡直在喝白開水一樣。
我只是覺得台灣人對於食物應該再多注重一點,
不是叫你天天吃美食,不是這樣的,
而是在你能力所及裡,盡量去體會到食物的原味,
除去味精、人工糖精、人工香料等等的添加物,
去感受到食物真正的味道。
<( ̄︶ ̄)/ bon appetit
留言列表